[Feelings & Sharing] 关于启动器的看法
Tofloor
poster avatar
没事儿瞎转悠
deepin
2024-02-05 11:24
Author

核心

查看所有应用,一般用来查找不常用应用和新安装应用。没有这些功能没法用。

所有应用:图形方式,以列表或图标形式提供所有应用。可以选择分组式或平铺式。

搜索:字符方式,按名称搜索所有应用,在某些时候非常有用。

常备

提供日常主要访问区域,从繁杂中定义所需。没有这些功能不好用。

收藏:提供自定义快捷访问。一般用来自定义使用频率高的应用。

编辑:切换布局模式和改变布局内容。如切换全屏或菜单模式,拖动图标顺序或kde、xfce类似的启动器内部编辑。

可选

这些功能是增强补充,优化核心和常备功能,使他们更完善,按布局不同选择适用。用好了智能简便,用坏了显的繁琐。

分组:静态

分组是对所有应用的增强,通过归纳分组来索引,解决应用过多时通过图形长时间翻找的问题。对仅通过搜索提供所有应用的桌面不太需要。

  • 字母分组:底子是核心中按字符方式的“搜索”。它简化和结合了通过“搜索”提供所有程序的方式,仅按字母就跳转到该字母所在分组,再结合图形直观选择。字母分组适合以英语为名称的应用,并且字母本身包含排序,匹配西方使用习惯。对中文不太友好,中文注重关键字而不是第一个字,对汉字顺序经常忽略。
  • 功能分组:底子是核心中按图形方式的“所有应用”。以列标和图表按功能分类,比如网络、视频、图像、系统等。优点是比较通用,符合逻辑,缺点是应用类型分组依据没有统一标准,尤其是对第三方应用、冷门应用和新应用管理不友好。
  • 自定义分组:或者叫文件夹分组。底子是核心中按图形方式的所有应用。同款应用下多个程序时自动分到一组或手动分组。比如xp或win7所有程序中的文件夹,或安卓、鸿蒙、gnome中的文件夹。可以自定义分组。
  • 其它:没接触过的其它分组。

排序:动态

底子是编辑功能,对图形方式做补充。

  • 使用频率:可以对收藏、分组、所有应用内的应用进行使用热度排序。应用多时有些帮助用,比如收藏和所有应用。但由于通过编辑可以手动排序,对于习惯静态的排序以便记忆的人来说,反而是个麻烦。对于使用分组方式的所有应用,就更鸡肋了。
  • 最近使用:列表式的“最近使用”的使用频率极低。如果想要提供,参照cs切枪,可以考虑占用收藏夹或所有应用的开头两个应用位置。动静结合,提供便利。
  • 最近安装:有用但频率低,仅在刚安装应用时。查看它们安装了什么,然后再进一步考虑是否将他们放到收藏夹。对安装后未操作过的应用做标记就可以满足需求。有些桌面环境的启动器对此做了分组或排序置首,有的提供了便利,有的影响其他功能反而不好。
  • 其它

操作

  • 点击触发:相对静态,同一个区域内切换不同界面内容。只要鼠标不点击目标就不会触发切换。适合大界面或大功能切换,从一个切换到另一个后不马上离开,可以对大界面内的小分组界面提供相对稳定的布局空间。如果小分组使用,会显的繁琐。
  • 掠过触发:鼠标掠过时触发,分组最常用的操作方式。放上即展开,离开即收回,仅需移动鼠标就可以完成这2步操作,节省了点击操作。对于大界面或大功能切换不友好,给人不稳定的感觉。适合看一眼合适就进,不合适就离开的情形。
  • 放置触发:放到指定位置稍微长一点的时间触发。反应时间比掠过触发长,操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,所以没有操作感,不推荐。比如win7的所有应用可以点击触发,也可以放置不动触发,点击的体验较好。

布局

布局是为了满足逻辑和简易方面的需求。就是先看到什么,通过操作查找再看到什么。并且尽可能简单、容易、符合逻辑。就突出一个字--懒。尽可能减少视觉上的繁杂,操作上的复杂。能去一些就去,能省一步就省。

win10布局1:主界面提供了最近安装、所有应用字母排序、收藏。

image.png

在win10的开始菜单个性化中提供了2种布局模式:

image.png

win10 布局2:隐藏所有应用/切换模式。将收藏和所有应用分离。取消“在开始菜单中显示应用列表”。

首页 收藏

image.png

可切换至所有应用

image.png

win10布局3:全屏模式。布局2的全屏模式变体。

image.png

总结:win10启动器注重收藏功能,用自定义分组增强了收藏功能。所有应用中使用方便字符搜索的按字母分组排序。平铺式全展开,操作方面以点击为主。

Reply Favorite View the author
All Replies
babyfengfjx
Super Moderator
CQA
2024-02-05 11:38
#1

理解的比较透彻~

Reply View the author
阿尼樱奈奈
Moderator
2024-02-05 11:59
#2

agree

Reply View the author